2016年2月10日 星期三

「民不畏死 奈何以死懼之」

(利申:治本清源,先疏理事情脈絡,方可杜絕後患。本篇暫無對事件看法的個人陳述,如有誤解,實屬不幸。)

究竟要點做先對果班示威者(暴徒)有用,之後唔會再發生亂局?

《老子》:「民不畏死、奈何以死懼之」

當一班人唔怕受傷,唔怕受法律制裁,甚至-唔多怕死。
呢班咁既人去反抗呢個政權,呢個政府對佢做甚何高壓既野都無用,除非殺晒佢地。

有人話:「梁振英親身示範對社會譴責、遺憾、示威、遊行種種行為都WFC(WHO FUCKING CARE)既態度,強行實踐自己既目的。果班人自然就會對呢一切都唔在乎,包括被捕、被打、被視為暴徒,甚至被消失。」

是的,雨傘革命後政府沒有任何軟化跡象,無任何修補工作。在這個情況下當然會衍生出「更勇武」呢個選項:有人主張以第三道路既新思維去爭取、有人灰心唔再理、有人直接倒向建制,有人站在原地迷惘,自然有人會更激進。大家爭取的都爭取不了,自然再也無人控制這頭猛獸。

過去政府透過與反對黨、民間組織交涉,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反抗光譜的闊度,即控制了反抗的複雜度及難易度。當然過去有深深反抗的人士(套用台灣術語即深藍、深綠),並非輕易軟化的對象。然而,近年政府顯示出「絕不與恐怖份子談判或妥協的決心」去對待泛民政黨、學聯等的訴求,連老牌白鴿都被視為建制派,一般既有手段已無法再收窄分歧:當然不見得雙方有讓步的意思。

當今之時,要令輿論一面倒並不難,控制傳媒自能控制輿論,但反對派亦早有一套自己的思維,輿論攻勢已不太有效。但要對其施以更大的打擊並非只不斷提及對方暴力就有效,社會早已對激進抗爭施以同情淡化了不少輿論攻勢。

反之政府若突然顯得從善如流,以一兩個人來「祭旗」、「開刀」,社會的同情風向將會轉變。如把乏善足陳的吳克儉、或沙皇李國章兩人來個「明降暗升」、「明升暗降」之類,溫和派就有了迴旋空間「勸降」。

當然,圍城之際是要以十倍之兵殲敵,還是以懷柔計策減少消耗兵力,就是決策者及當權者的範圍了。筆者「肉食者鄙,未能遠謀」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