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7月4日 星期六

「如果、命運能選擇」

「如果、命運能選擇」

有人認為這首是《天空海闊》後香港的「時代曲」,相信這一輩的不少港人,都對這首歌略知一二。筆者認為作曲的黃貫中及填詞的林若寧,甚至劇組,都實在功不可沒。著名詞評人黃志華先生認為林若寧此詞填得「渾然天成,不曾怎樣刻意經營,卻有一股動人的力量。」林若寧作為林夕的「入室弟子」,此詞亦隱有「夕爺」一貫雅俗共賞的入詞風格。

《年少無知》一曲作為《天與地》一劇的片尾曲及劇集角色所作的樂章而言,令此曲有別於一般劇集歌曲,更隱隱帶出劇集角色的感覺,這的確更令看倌融入詞境。筆者還記得劇中三名男主角,面對家明一事後大家都以不同方法面對,最終各走各路,卻難逃無奈的命運。「如果,命運能選擇」,但偏偏無法選擇,這並非單是角色的吶喊,更是一代成年人回首過去的唏噓。

如果這種唏噓是「時代曲」的一種抒懷,大概時代下的人們都在為生活上的種種無奈吶喊吧?事實上當時適逢中港關係的轉捩點,不少港人都像站在十字街口,舊日的價值,當刻的妥協。特別是劇中「鼓佬」角色競選時的劇情,更是刺中港人的心靈。「留守,過去的想法;我會否好像這樣,生於世上,無目的鞭撻」究竟我們的目的是甚麼?每天奮鬥得有點毫無目的,有點徒然。

較為類近的電影《那些年》在描寫年少時的青春,作者九把刀寫得青澀,劇集亦令人感受過去的觸動,胡夏「又唱到最初的起點」,只是港人雖有年少的「那些年」,但「年少無知」的感覺卻總會纏擾住一生。打個比方,錯失的戀情再有機會,你也不一定會再去捉緊吧?不必影響現在吧?但年少無知的衝動,再有機會總想無悔去闖蕩一下吧?總為現時的難處懊悔當初吧?這正是《年少無知》奠下了比《那些年》更鞏固的地位之因吧。

據說《天與地》完成拍攝後被冷待多時才推上銀幕,卻因此適逢本港多事之秋,令劇集有如一本預言書,連本為紓發劇集主角的感覺,都像極唱出港人對生活的感慨。這並非一定關於政治,只是戰後一代頂峰之時的悸動。

大抵《年少無知》能成為不少港人心中的「時代曲」,並非單單詞填得如何出色,曲編得如何巧妙,只是不少人「不甘安於封建制度裡,迷信上街真理會達到。旗幟高舉,群眾聲討,不惜犧牲一切去上訴,權貴的想法太俗套。」此曲此詞能反映一代港人的心態,亦是時代的改變令此曲的成就輝煌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