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6月20日 星期六

「秦軍敗了!」

「秦軍敗了!」這句出自東晉時期的朱序口中,成為一件歷史大事的觸發點。後來,史家稱之為:淝水之戰。

歷來史家都為這場戰果不斷歸納各個原因:

北方軍隊雖有投鞭斷流之氣勢,但始終烏合之眾相聚皆為利益,能統一北方各國各民族的符堅當然亦為一時豪傑,但總不聽重臣王猛生前的意見南下擊晉。戰前輕視南方軍隊戰力,多次被北府兵殺敗後,只因壽陽一場勝仗卻沒有謹慎進軍,甚至派人前去勸降,這一勸,就勸出禍來。又戰後,各個民族軍隊之間相互猜疑及矛盾即時爆發,更令晉軍的追殺效果更鉅,此後直至北魏統一的數十年間再無暇南顧。

南方軍隊人數雖少,朝野亦一片不穩之聲,但出戰的謝安、謝玄以及北府兵卻是精銳中的精銳(需知北府兵可是往後數十年南朝的棟樑)。令各人眾志成城的原因,就是北府兵一眾將領都有保家衛國的精神支柱,一但失敗全國淪為異族統治之下(符堅為少數民族);而戰前桓、謝兩家雖互爭權力,謝氏倒也早感符堅早晚來攻,一直調和桓謝之間、士族與皇族之間、以及荊揚集團之間的衝突,大戰當前竟也上下一心,甚至遠在荊益的桓氏亦出兵十萬以牽制秦軍。

北方既是利益集團的化身,當然以利益作為約束。符堅雖有統一之志,然而卻不解部下之所以聚合既是因權力下壓亦因利益。當權威不再、利益消失,就迅間潰不成軍。

南方都同為利益集團,卻有皇統作為精神號召。「勤王」不是說得響亮,「逐胡」卻是重中之重。當時一般認為五胡亂華未受開化,南方文化優越感極高,在畏懼之下沒有因此而低頭,反而更激發反抗心理。

終因想著對方怎樣也敗,輕輕一退,卻未有順利將信息傳達後方,就一敗塗地。秦軍不單敗卻了一場戰役,晉軍乘勢擴張勝果,收復河南大半故土,差不算是東晉版圖最盛之時。須知多次南軍北伐都因士族拖拉而未竟全功。這些都是歷史教科書常說的。

以古鑑今,香城就制度改革的戰果一役,如有雷同,實屬不幸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